诗词中的父爱

2023年06月20日 17:22  点击:[]

“虎为百兽尊,罔敢触其怒。惟有父子情,一步一回顾。”中国父亲表达自己的爱,多是深沉内敛不轻易流露,但若细细在典籍中翻寻,也会找到不少爱子怜子的佳句。

从儿女呱呱落地,他们就进入了父亲的角色,看着那纯真的眼神,再强硬的心都会柔软,肩膀会更加坚挺,愿化身参天大树,为孩子遮挡世间风雨。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,迎来了小儿子的出生,在给婴儿洗身时,他回想自己的经历,不禁祈祷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”牢骚之语的背后,是希望孩子快乐成长、一生顺遂的拳拳爱子之心。无独有偶,辛弃疾也写过类似的句子,“灵皇醮罢,福禄都来也。试引鹓雏花树下,断了惊惊怕怕。从今日日聪明。更宜潭妹嵩兄。看取辛家铁柱,无灾无难公卿。”因小孩多病易受惊,辛弃疾为儿子取名为“铁柱”,就是希望他能健康长大、无病无灾。

从蹒跚学步到奔跑如飞,从牙牙学语到滔滔不绝,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,父亲都有着不同的乐趣。“见人初解语呕哑,不肯归眠恋小车。一夜娇啼缘底事,为嫌衣少缕金华。”短短四句,韦庄将女儿学话、贪玩、爱漂亮、喜欢撒娇的可爱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,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。“截得青筼筜,骑走恣唐突。忽复学参军,按声唤苍鹘。”李商隐最爱的骄儿李衮师是如此活泼好动,模仿大人行军场景,挫折半生的李商隐对孩子寄托了无限希冀,最后发出了“儿当速成大,探雏入虎穴。当为万户侯,勿守一经帙”这样的感叹。

父亲总是牵挂着不在身边的儿女,哪怕是潇洒的李白也不例外。“娇女字平阳,折花倚桃边。折花不见我,泪下如流泉。小儿名伯禽,与姊亦齐肩。双行桃树下,抚背复谁怜?”看到桑叶碧绿、春蚕结茧,李白想到了家中的一双儿女,并把那双向奔赴的神态想象得细致入微,可见思念之深之痛。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”这是杜甫的诗,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被叛军所俘,他遥想家中年幼的儿女还正处于天真幼稚的年龄,小孩的“不念”更能体现出大人“念”之深切,一个“怜”字,饱含深情、感人肺腑。“去远即相忘,归近不可忍。儿女已在眼,眉目略不省。喜极不得语,泪尽方一哂。了知不是梦,忽忽心未稳。”宋代诗人陈师道在与孩子离别四年以后,终于再次相聚,喜悦之余,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,诗句简单质朴到极点,又真挚贴切到极点,正像这无须多言的父子之情。

教育子女是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,在孩子少年读书时,父亲总是要求甚高。杜甫与韩愈在为学上对孩子寄语良多,“觅句新知律,摊书解满床。试吟青玉案,莫羡紫罗囊。”杜甫勉励孩子要多读诗文,不要玩物丧志。韩愈的措辞就更为严厉,他说“人之能为人,由腹有诗书。诗书勤乃有,不勤腹空虚。”即便是洒脱的陶渊明,一边吐槽着懒惰的阿舒、不好学的阿宣、不识数的阿雍阿端,还有贪吃的阿通,一边慈祥地讲述着悠久的家风故事,道出“名汝曰俨,字汝求思。温恭朝夕,念兹在兹”的盼望,期待能够继承祖辈荣光,努力成才。

父亲是子女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路明灯。杨万里崇廉守节,在儿子入仕之初,他赠予“学须官事了,廉忌世人知。争进非身福,临民只母慈”之语,告诫儿子要以廉为本、爱民如子。当儿女成家时,父亲也会指引孩子进入人生新阶段,“最惭吴隐奁钱薄,赠尔春风几笔兰。”郑板桥为官两袖清风,女儿出嫁时画幅兰花图当作嫁妆,以兰花的高洁淡雅来告诫女儿淡泊名利。

当儿女渐渐长大,和父亲渐行渐远本是人生常态,但父亲对儿女的爱却不会消减半分。朱熹看望女儿女婿,女儿对家中只有粗粮招待父亲很是愧疚,朱熹宽慰女儿,写下温暖的诗句,“葱汤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疗饥。莫道此中滋味薄,前村还有未炊时。”陆游晚年常将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说给孩子听,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“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”。在临终前,他嘱咐再三,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,以终生不移的爱国丹心为后代作出榜样。

《淮南子》有言:“慈父之爱子,非为报也。”在这些写给孩子的诗词中,藏着父亲殷切厚重的关怀。不管我们是青春或白发,无论我们身处天南或海北,对父亲的感恩永远不变。(班成名)

 

下一条: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中扛起政治责任

关闭

(黑ICP备05001969号)本站版权归东北农业大学所有,未经许可,谢绝一切转载。